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英國智庫政策交流,以“貴在坦承: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表25分鐘的中文演說,其表示“我們正經歷巨大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從后冷戰年代,到一個新冷戰時代,而這(新冷戰)是考慮過去30年一些失敗而來的”,他認為世界正從后冷戰進入檢討過去30年失敗的新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開始反擊,而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則是北京面對各國反擊下的因應手段,顯示中美已進入“新冷戰”時代。
一、中美 “新冷戰”下 臺灣在亞洲版北約聯盟中之角色
首先,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中國大陸對外展現出“做個負責任的大國”之有力作為,包括在南海的軍事化布建、對澳大利亞經濟施壓、中印邊界沖突、中日釣魚島群島的主權沖突、中越關系惡化,讓亞洲與歐洲國家體認到,這是一個在習近平主政下,具有新形勢、新時代的新中國,這些轉變重燃了美日澳印四國外長間的四方會談(Quad)作為安全對話機制的希望,這也是為何美國極力主張并推動四方會談機構化的原因。
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認為,北約組織的成立宗旨是在均勢狀態下避戰的集體性安全組織,有了北約,即便是宿敵、也不會愚蠢到發動戰爭來解決爭端,因此亞洲也應該有一個集體性的安全組織,而四方會談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未來有機會、也應該在亞洲發展為一個類似北約組織的安全機制來促成亞洲國家在安全防衛上的合作機制,此一俗稱亞洲版的北約機制在架構上和北約不盡相同,但可在因應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上發揮類似功能。
其次,歐美國家的利益及安全也系于印太地區和臺海等區域的安全之上,這也是為何北約成員國英國海軍近日集結美國、荷蘭等盟國的軍艦,組成歐洲20年戰力最強的“伊莉薩白女王號”航母戰斗群,并計劃于2021年初開始巡弋印太地區,以實現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之目標。因此,美國不僅要積極透過四方會談籌組亞洲小北約,使其作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平臺之一,還要進一步擴大此一安全機制,納入菲律賓、蒙古、越南、馬來西亞等民主國家,也就是所謂的四方會談Plus (Quad Plus),來共同合作以遏止中國大陸諸多強勢行徑。
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表示,美國不只有意推動四方會談進一步的機構化,也不會坐視中國大陸對臺動武。故拉斯穆森呼吁,“全世界的民主國家應該結盟,共同抵制包括中國大陸、俄羅斯、朝鮮等政權,臺灣地區應該被納入這個民主社會圈中,且全世界對臺海的安全也都有一份責任,任何對臺灣所發動的攻擊,將引發國際社會集體的強烈反彈與一致反制,因為不只美國,部分歐洲國家通過北約組織都已經準備來捍衛印太地區的安全,以保護他們在這一地區的共同利益!崩鼓律娬{,“這不是在威脅中國大陸,而是對現在國際局勢的觀察”。
再者,曾任克林頓和布什政府時期的前美國外交官、現于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安全研究中心擔任資深研究員的孟迪斯(Patrick Mendis)認為,雖然臺灣短期內對此機制的參與將屬于非正式性的,如同美國國務院的定調,美臺雙方的交往會提升至全方位,包括貿易、人員往來、科技合作等方面,但目前仍停留在非官方層面的往來,然而,孟迪斯也不諱言,臺海問題最終會是四方會談的關注核心,顯見臺灣基于協同抗衡大陸的崛起與強勢作為,在這逐漸成形中的亞洲版北約聯盟所處位置。
目前看來,四方會談基于各國的共同利益,勢必隨著中國大陸的強勢作為更加深化,但會不會發展到像北約等級那樣的組織架構還很難說,除非是中美雙方撕破臉,否則臺灣不大可能會以正式出席方式參與四方會談,但很可能通過與美國的關系,在情報、情勢分析和軍事等方面有一定參與程度,因為各國會優先考慮其本身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才來決定他們如何跟臺灣地區往來。如此也呼應了澳大利亞前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在臺灣玉山論壇中所言,各國基于地緣政治的敏感性,不太可能支持臺灣地區參與類似四方會談的安全對話機制,寧可保持模糊的彈性戰略空間。
二、中美“新冷戰”下美智庫建議美臺應增強合作以威懾中國大陸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對臺政策工作小組于日前發布報告指出,無論11月選舉后由誰執政,美國朝野在對臺政策上有廣泛共識,臺灣是美國重要利益所在,美臺必須合作增強威懾中國大陸的能力,美國政府也應盡快與臺灣簽署“貿易協議”(BTA)。
在經濟貿易層面,由于臺灣在8月28日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與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美國國務院隨即宣布將展開美臺經濟暨商業對話,并由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能源和環境的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主持,對此,該報告建議,應藉此機會擴大和提升與臺灣在貿易談判之外的一系列問題上的合作,例如技術安全、全球供應鏈、網絡經濟間諜活動、勞動力市場,與能源供應。
同時,美國不只應支持臺灣地區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美國自己也要盡快重返,美臺參與CPTPP從根本上符合美國的經濟和更廣泛的外交政策利益。
在政治外交層面,該報告指出,美國系依據所謂的“臺灣關系法”、以美國角度解釋的中美聯合三公報與“六項保證”來處理對臺事務,應該持續以此作為美國對臺政策的核心架構,盡管象征性的表態有時能表達美國的承諾與決心,但整體美國對臺政策也應包括實質行動,以有意義地增強臺灣的安全、穩定和繁榮。因此,美國應持續拒絕北京武統臺灣,美國應明確指出,兩岸問題必須在臺灣人民的同意下和平解決,且美國致力于兩岸和平穩定,反對雙方之中有人片面改變現狀。
對于大陸近日頻頻軍演是否會引爆臺海沖突或進一步行動的討論,CSIS亞洲事務資深副會長葛林(Michael Green)表示,大陸攻擊行為并不明確,戰略清晰可能沒有太大幫助,但報告中不對戰略清晰表示立場,保留開放討論空間,葛林認為,大陸可能會發動網絡攻擊,或增加其他在灰色地帶的行動。
而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也表示,即便有大量導彈對準臺灣,但現階段大陸可能還無意攻擊臺灣或對臺發動兩棲登陸行動,包含外交孤立、禁運和灰色地帶的行動,都是可能采取的作法,美國必須密切注意狀況發展,臺灣則需要強化自己的防衛能力,增加軍事預算已求超越現在的武力水平,因為“若臺灣成為豪豬,獅子就不會喜歡去招惹”,臺灣要研究一些不對稱和反介入的區域阻絕策略,以嚇阻大陸采取兩棲登陸或灰色地帶的行動。歐布萊恩所言,似乎也呼應了近日以來由美國國務院批準聘送交國會審議的多項對臺軍售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